而供应端的一组数据是:2015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后备母猪交易量同比增幅分别是30%、35%、60%,同时2015年全年母猪淘汰量同比下降34%。后备母猪出栏商品猪的周期是一年左右,也就是说,从2016年二季度开始,新商品猪的大批出栏将会和压栏大猪叠加形成集中出栏,这为猪肉供给的井喷埋下伏笔。
河南当地的一位生猪养殖户对记者说,从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他和大部分猪友“猪没少卖,债没少欠”,而从2015年7月至今,则是“猪没多卖,钱没少挣,现在存栏不多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他忧虑的是,随着猪价的上涨,大量行外资金的疯狂涌入,几乎下一轮的“产能过剩”已经可以预期。
进口、储备肉开始平衡市场 猪存太久 一样烫到手
养殖户的忧虑,正在被验证。在需求萎缩的同时,进口供应,在静悄悄地增加。
一方面,在猪粮比超过8.5:1时,国家就有可能进行冻猪肉储备投放等措施进行相应调控,而现在,这个比例已高达10.5:1。
另一方面,巴西、丹麦、美国猪价只有5.7元/kg、6.1元/kg、6.8元/kg,进口猪肉到岸价14元/ kg左右,而国内白条出厂价高达25元/kg以上,是进口肉的1.8倍,巨大的价差和丰厚的利润吸引国际上众多国家向中国大量出口猪肉产品。
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我国猪肉进口17.14万吨,同比增加76.0%,连续6个月单月进口数量超过7万吨,与去年平均每月4-5万吨的进口量相比,最近两个月的进口量超一倍。历史一次又一次地以事实证明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必然下降。永远不存在只涨不跌的有价事物,无论是多年前的君子兰、三年前的寿山石,还是15年的股票,16年的住房,还是疯狂的猪肉。
而当生猪价格上涨的预期一旦被打破,前期惜售的养殖户争相抛售,猪价断崖式下跌崩塌,承受后果的,还是中小养殖户。
拿“千元仔猪”去补栏是养猪人的另向“赌博”
在生猪养殖产业链的上游,产业资本“收割”起来毫不手软。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第12周,三元仔猪的价格大幅上涨,达到46.56元/公斤,较去年同期的22.9元/公斤上涨103.32%。部分地区30斤左右的三元仔猪已超1000元。
“千元仔猪”、两千多元的后备母猪横空出世,大型养殖企业赚得盆满钵满,2015年国内养殖巨头温氏实现净利润60多亿元。
那么,高位接盘的中小养殖户能否盈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