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美国,小型企业能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但是美国企业家评估自己企业的胜算时,81%的企业创办人认为他们的胜算达到70%甚至更高,有33%的人认为他们失败的概率为零。
这段放在养猪业来说也是极为恰当的,欧美的猪肉价格就比中国平稳得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正如A股中散户的比例太大一样,中国生猪市场的“散养户”比例也过多。这些散养户一年养三十头、一百头,一赚钱大家都来养,一赔钱都不养了,因此每逢猪肉价格走低,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导致未来一年的生猪供应出现严重不足,价格一下子就被推到极高。
与此相比,外国的猪肉养殖大多是大养殖场模式,少有小散养户,无论价格如何波动,大养殖场的生猪出栏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大规模养殖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大公司的技术水平,也就是对于牲畜的防病、治病能力较高。中国养猪户的防病治病能力则有所不及,一旦疫病爆发,会在短时间内死掉大量的猪。
此外,美国母猪生得多,活得多,生得快,生猪成本在与中国生猪的竞争中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优势。
由于养殖环境以及管理水平不一样,中国一般猪场一头母猪每年繁育的仔猪成活并且安全长大出栏的数量约为12头,美国可以达到18头,这意味着如果中、美保育1头母猪成本相同,美国母猪的产出要比中国高出约50%,反过来,理论上,美国保育母猪的成本可以比中国低一半。
在美国的猪场,由于管理水平较高,美国仔猪出生后21天就可以断奶,但是中国仔猪要多5—7天时间,断奶时间延长,意味着母猪繁育下一代仔猪的时间也将延长;美国母猪一年可以繁育2.2—2.3代仔猪,中国只有2.1—2.2代的水平。
中国本土养猪户小而散、大而不强,在原料采购、生产效率、资金链上需要承担的成本和代价,相对于外资、合资对手,不但没有丝毫优势,而且是“压力山大”。同时,市场上屡屡遭受着高盛、德意志银行、艾格菲等外资机构的渗透、冲击甚至围剿,能够在国内猪市上逃出生天、存活至今已是个不小的奇迹。
例如,高盛公司于06年下半年入股河南双汇集团的事件,美国政府已经通过这种海外投行注资、政府远程遥控的方式,间接控制了中国国内的很多基础行业,而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就是肉类、禽蛋类行业。
尽管近期猪肉价格大涨,但去年已有数以百万计的小规模农户退出养猪业,因之前两年猪肉价格较低,而且中国推出了严格的环保新规。这些养猪户的退出,减少了种猪的数量,并抑制了中国很快重建存栏量的能力。
从存栏数据看,能繁母猪存栏继续下行,已连续30个月下降,行业去产能持续。受前两年严重亏损导致的资金匮乏以及日趋从严的环保要求的影响,养殖户并没有能力大规模补栏,能繁母猪的存栏或未见底,产能淘汰将会持续。
另外,近期多个地区爆发仔猪腹泻和五号病等猪病,引发的死亡率较高,影响程度已经达到12年大规模仔猪腹泻以来的最严重级别,叠加能繁母猪产能不足,3月仔猪价格快速上涨。
路透还援引分析师称,当前这轮存栏补充可能还要持续一年,从而令猪肉价格2016年保持高位,并继续刺激进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