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散户为主的养猪模式,加剧猪周期。
根据冯永辉提供的数据,按照年出栏500头以上为规模化猪场的官方标准,目前规模化猪场占比50%,另外一半为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夫妻店”散户。而在规模化猪场中,上市公司不到50家,占比不到10%。以上市公司为主的规模化养殖集团与“散户”比例相差非常悬殊。
不仅是猪场数量悬殊,产出生猪数亦然。冯永辉表示,我国养猪业有“十大巨头”(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牧原股份、雏鹰农牧、大北农、天邦股份、金新农、正大集团、中粮集团、扬翔集团),这10家公司的年出栏量加在一起约为4000万头左右,而官方数据年出栏量是7亿头——“十大巨头”占比还不到10%,“加上全国大概3500个年出栏1万头的猪场,两者一起差不多才达到总量的10%。”
正是这种散户为主的养猪模式加剧了“猪周期”的波动。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散户太过依赖行情来营利。行情好大赚一笔,行情差就苦苦支撑。但养猪从繁育到出栏有将近300天的时间,行情有严重的滞后性。绝大多数散户被存栏的猪吃掉积蓄,被迫离场。
“我国的集团化养猪达到20%,养猪业才趋于成熟,达到50%才算真正成熟。”冯永辉对记者表示,美国年出栏1亿头猪,只需要2万个生产单位,平均一个生产单位都在5000头以上。
规模化养殖集团的优势是什么?张诚表示,中国能繁母猪生产效率相关指数平均约18,而像温氏、牧原、正邦、天邦等大型养殖集团的水平在23左右,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