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豆产业的坚守者
从1996年开始,我国在全国城市和农村范围内广泛实施“大豆行动计划”,按照消费目标,2010年人均大豆食用需求量要达到16公斤/年,食用总需求量则达到2144万吨,而目前我国大豆年产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禹王集团董事长刘锡潜在“第三届中国北大荒大豆节”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从另一个层面介绍了国产大豆种植的重要性:粮食营养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质,大豆是生产蛋白质效率最高的物种,全世界60%的蛋白质来自大豆,而且大豆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22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就土地利用率来说,种植大豆更能保证用地安全,他举例说,“一亩土地种草喂牛可以从牛肉中得到1.5公斤蛋白,而种大豆可以得到47公斤蛋白,以禹王年生产大豆蛋白7万吨的基地来说,消耗24万吨大豆需要用地136万亩,若生产同样数量的牛肉蛋白需要耕地4275万亩。”
“试问,当我们一方面大谈保护耕地,而另一方面却又逐年递减综合评价最为节省土地的、最安全的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我们现在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才叫耕地安全,如何调整我们的产品结构,从一个更深更广阔更长远的意义上保证耕地安全?”刘锡潜表示,黑龙江是世界上非转基因大豆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这使我们打造“中国大豆”的世界品牌成为可能,国家应重视和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的源头保障原料,提升中国大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我们坚定支持非转基因大豆种植,为国内企业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原料,开拓非转基因大豆产品的国际市场,是整个产业界的共识。”刘登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在大豆主产区“豆退苞进”的趋势下,黑龙江农垦挺起了民族大豆产业脊梁。
“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而黑龙江大豆主产区就在农垦九三区域,区域内大豆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占全国的11%左右。垦区作为我国大豆生产的主力军,在保护和开发好非转基因大豆稀缺资源中,不断增强了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核心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形成了大基地、大龙头、大规模、大科技、大流通的产业发展优势。”徐学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即便国家大豆产业政策不变,我们也要坚持种植,仅仅考虑农作物轮作、种植业结构调整,我们要种;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和市场需求上看,更要种。”黑龙江省尖山农场冯占山场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该地区的土壤条件,生产大豆是最科学的,从种植经验、技术和产量上看,可以说是国际领先的,“我们亩产能达到550斤,已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我们有多年科学的可持续轮作经验,通过搞科技园区进行品种试验,包括滴灌等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飞机航化作业等措施在完善,抗自然风险能力在提高,我们还有增产的潜力。”
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局长张桂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国家非转基因大豆高标准种植示范区和中国绿色大豆之都,九三管理局先后投入10亿多元用于绿色大豆标准化基地建设,建立非转基因大豆核心示范区,强化大豆质量标准、投入品监管、质量安全追溯等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保障绿色大豆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如今,九三非转基因大豆已经被法国欧陆分析认证公司认证,中国大豆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已经完成。
“今年,按照总局加快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的总体要求,管理局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交易中心,建成了我省西北部最大的粮食物流中心及全国联网的信息交易平台。"中国北大荒大豆节"已经在九三管理局成功举办了三届,越办主题越突出、成果越明显、非转基因大豆在世人心中印象越深,对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信心。”张桂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