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母猪存栏量低拉涨猪肉价格
“此次淡季涨价与供需关系密切相关。”分析师姬光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到,推动此次猪肉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使生猪供应紧张,屠宰企业采购困难,从而拉动生猪价格上涨,进一步带动猪肉价格的提升。
姬光欣表示,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时候腹泻病导致仔猪死亡率较高,因此,目前时间正好是供应最低位的时候,现在是供需两低,“不过,这次供应比需求更低,生猪存栏量连续13个月呈现下降。”
另外,姬光欣还指出,自2011年国内猪肉价格高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肉价持续低迷让不少养殖户和企业采取“淘汰”能繁母猪的措施,加剧了目前供应的吃紧。
“我的养殖场规模大概在300多头,仅去年,我就通过低价销售和宰杀等方式‘淘汰’了100多头能繁母猪。”荣昌峰发生猪养殖场老板吕文虎向记者透露。
来自重庆市荣昌县畜牧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在2014年后就出现大面积“淘汰”母猪现象。其中,2013年底,该县全县共有13.5万头母猪,至2014年底时,只剩12.6万头。至2015年7月份时,只剩11.6万头。
分析:安抚“二师兄”亟待打通中间渠道
在我国,猪肉价格是监测CPI的重要构成部分。今年,猪肉价格已在很多地方对上半年CPI上涨起到了明显推动。后市生猪、猪肉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而伴随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猪周期”再度成为热议的话题。
不过,在姬光欣看来,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价格上呈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要想彻底打破仅存于理想。“其实,从最近几年的统计分析来看,我国的‘猪周期’现象表现形式已发生改变。”姬光欣分析,已从最早“一年上涨一年下跌”演化到“三至四年波动一次”。
“未来,要想彻底让‘二师兄’温和起来,现代规模化养殖,实现生猪全产业链,打造一流远期交易平台,甚至融入时下流行的“互联网+”等工作仍值得继续推进。”姬光欣表示,最理想状态自然是,生产端与中间端的屠宰企业实现信息相互渗透,即屠宰企业直面并掌握终端消费需求,将信息汇集成大数据及时传导给生产端的养殖者或养殖企业,养殖者或养殖企业根据终端消费需求有计划地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
“从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生产端与屠宰企业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对接。”不过,姬光欣则坦言,不少企业也开始或者已经初步形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布局,但现实是受利益驱动,产业链上每个组成部分仍执行独立的利益核算,也就导致了近期有的所谓全产业链企业出现不管屠宰环节猪源问题,直接抛售养殖的生猪,进入“哪块业务赚钱就把重心转向哪块”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