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猪价的“博弈”
生猪价格的大幅上涨是导致屠宰和肉制品企业业绩不是那么好看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个上涨的势头,最近似乎有回落的苗头。“这已经是猪价第四天回落了,全国每斤的收购价平均回落了1毛钱。”冯永辉表示,这只是刚刚开始回调,预计中秋国庆前还有5毛钱的回落空间。“这主要是因为8月份出栏的肥猪的数量明显提高了。”冯永辉指出。
不过冯永辉也指出,这波回调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因为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跟往年相比下降比较大。卓创资讯分析师姬光欣也认可这个观点。“有数据说能繁母猪还在走跌,有数据说现在的数据低于3900万头,按照这个数据,比2011年猪价创造历史新高时的能繁母猪存栏量还要少”。姬光欣表示。
不过冯永辉坦言,虽然中秋国庆到春节这段时间猪价依然能保持涨势,但却很难突破2011年的最高点。回顾生猪和猪肉最春光灿烂的2011年,当年从2月份开始上涨,在下半年创下了历史最高点,全国生猪价格平均高达9.8元/斤,全国过半省份的价格超过10元/斤,甚至部分市场飙高到10.5元/斤。
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因为实体经济不理想,市场消费需求受到了打压。姬光欣从去年开始一直在跟踪下游对猪肉需求的变化。姬光欣告诉南都记者,其7月初曾对众多屠宰场和食品企业的销售进行调研,发现终端的需求量其实同比出现约10%的回落。“2015年市场整体需求跟2014年相比,估计会有10%以上的下降。”姬光欣指出。
在北京新发地市场这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市场,冯永辉已经明显感觉到了终端需求的不旺盛。“这个市场一天能卖超过2000头白条猪,然而上个月其销售跟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超过15%。”
冯永辉还观察到一个细节。“从3月18日至今,生猪出栏价涨了58%,但是终端猪肉的涨价幅度不到50%,这种涨幅的不一致说明因为终端需求差,企业宁愿消化掉部分成本也不敢大幅涨价。”冯永辉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