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猪肉进口市场有以下特点:
1、我国猪肉价格较高。我国猪肉价格高一方面是受制于我国的饲料原料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主要是玉米价格;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我国的养殖水平,比如:窝产量、年产胎次、仔猪成活率等指标均低于欧美国家水平。
2、我国猪肉产量大、消费量大。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及生产第一大国。中国的年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而全球第二大生产国美国的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不到10%,欧盟27国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左右。
从这两个特点来看,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进口肉的市场会逐渐开放。这一点从玉米、豆粕市场上也可见端倪。一味地闭关锁国是不现实的,豆粕市场已和国际市场接轨,玉米政策也已有改变的苗头,政府逐渐放开调控大手、改由市场自主调节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其次,开放进口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即使完全放开进口,发达国家的总猪肉产量也不能满足全中国的消费需求。
由此,我想到一个语言故事。草原被一条河分成了东岸和西岸,两岸各生活着一群羊。有一天,东岸来了一群狼,从此,东岸的羊为了躲避狼的捕杀 ,每天东躲西藏,渐渐的羊群中的弱者都被狼吃掉了,东岸的羊变得更强壮。西岸的羊由于没有狼,每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渐渐的变得肥胖、笨拙,甚至出现了退化。
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就如同是这样的一个羊群,我们有先天的劣势,但是也有自己的先天优势。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信息,有人看到挑战,也有人看到机遇。随着进口猪肉的增加,优胜劣汰必然会出现,只是未来淘汰掉的可能是规模超小的小散,但也可能是庞然大物的规模猪场,一切只取决于养殖水平。
2、猪粮比预警点从6到5.5
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发布公告,对2012年初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2012年第9号公告)进行了修订,发布新版《调控预案》(2015年第24号公告,以下简称“预案”),旧版同时废止。
新版调控预案与旧版相比有以下不同:
1、此次修订方案将生产盈亏平衡点以区间形式来展现。预案中提到,根据2012-2014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合理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在5.5∶1-5.8∶1之间,基于此认定,对预警指标作出更改。在2012年版中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猪粮比约为6:1。
2、猪价过度下跌的调控分界线由猪粮比价6:1下调至5.5:1。也就是说之前的要发布预警信息,增加地方冻肉储备的“蓝色区域”,现在变成了标示价格正常的“绿色区域”。
这意味着什么呢?但从调整值上来看,似乎是国家将允许出现的最低猪价又向下调整了。
我们来看看玉米价格,从8月中旬开始,玉米价格便开始大幅下跌,新玉米上市后跌速加剧,2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玉米价格从近2.5元/公斤跌至了1.9元/公斤左右,北方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甚至跌至1.5元/公斤,玉米价格累计下跌幅度和同比下跌幅度均达到20%以上。业内换算,导致饲料成本同比下跌幅度达到了15%以上。那么,也就是说,若玉米价格按照2.0元/公斤来换算,只要猪价在11-17元/公斤范围内,即为绿色区间。
新调控预案对猪价调控范围的放宽,预示着国家对生猪市场的控制力度在放开,对市场的干预就会相对减少,这样将有利于市场更多地进行自身的调节。也限制稳定了生猪养殖的头均盈利水平。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不要紧盯价格!卖猪要以保证自己的养殖利润为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