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待突破的瓶颈
与上个世纪乃至前几年相比,目前我国的生猪生产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从长远看,我国的生猪产业发展还面临很多难题。“最主要的就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王楚端分析,第一是进口饲料导致养殖成本较高;第二是劳动力技术能力偏低导致劳务成本偏高;第三是城市化及政府相关政策导致土地、环保和财务成本在经营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第四,我国的养猪业目前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从一头母猪一年能提供的成活仔猪数(PSY)这一基本数据就能看出来。”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PSY水平为15头左右,与10年前的13头相比提高了不少,但与国外的平均值22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实我国也有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猪场,PSY能够达到22头,甚至25头,但这毕竟是少数。”王楚端认为,我国养猪生产的规模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生猪市场供应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的生猪占出栏总量的50%左右,以后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未来,我国养猪业的规模效应将越来越强、专业化服务将越来越高、政策对养猪业的积极作用将不断加强、社会发展程度也将促进养猪业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决定了我国规模养猪之路将越走越宽。”王楚端对我国生猪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较高行情促进生产水平提升
谈到2016年的生猪市场,王楚端预期,“今年的生猪市场行情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他分析,这与去年的生猪去产能化脱不了关系。不过,市场行情高对今年的养猪业发展来说绝对是利好的。“养殖场(户)的资金充足了,他们才会在生产技术和设施上进行改进,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的养猪生产水平。”
除了生产技术和设施的提升外,养殖场(户)若想提高生产效益,还可从经营形式和方式上进行改善。“从经营形式上来说,养殖户可以变传统独立家庭生产为和企业合作,比如说加入龙头企业组织等产业化经营体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生产。从经营方式上来说,中小养殖场(户)要有将生猪生产从副业型生产改为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的理念,要将养猪业当做主业对待,在猪场管理方面要精细化管理,进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王楚端建议。
另外,王楚端还建议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规范养殖、市场流通、产品质量、环保控制等方面的监管,帮助养殖场(户)逐步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