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近半散户退场
据农业部生猪等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监测,3月14日-3月20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9.01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1.88%,较去年同期上涨49.22%。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4.58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1.61%,较去年同期上涨43.16%。
鄂西北一位县级畜牧系统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2年到2014年,猪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造成大批中小养殖场及散养户退市,即便到2015年,价格有所上涨,很多养殖户也是处于观望,补栏积极性不算高,所以2016年价格持续上涨。
很多人用“猪周期”来表述这种变化,即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同时地方环保门槛提高,2014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执行,2015年新的环保法施行,对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加大,养猪行业优胜劣汰再洗牌。
老陈所在的乡镇,10年前大概有15家大户养猪,现在只剩下大概7家。他也认为,不管是小散户还是大户,连跌四年,很多人都扛不住,生猪存栏量减少是猪肉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他所在的乡镇,政府一直在跟他沟通设沼气池和排污的事情,环保规范已经落实到地方。虽然环保压力增加养殖户成本,但不同地方的落实力度不同,对猪价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量连续下降,今年2月份,生猪存栏比上个月减少1.8%,比去年同期减少5.5%;
能繁母猪存栏比上个月减少0.6%,比去年同期减少7.9%,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28个月减少。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原副秘书长荆继忠认为,2016年前后开始的猪价上涨,本质上仍然是养猪业在2013、2014年大幅亏损后,带来的供求不平衡的延续。供给的严重不足,即使在并非猪肉需求旺季,猪肉价格也仍然在持续之前的上涨。
对于“猪周期”,荆继忠表示,一方面,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所面临的土地问题、环保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对于养殖业的相关制度包括准入准出、统计口径等还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称,从生猪生产周期看,近期生猪价格居于高位,带有恢复性和补偿性,是过去三年生猪价格偏低引发产能适应性调整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养殖场户经济效益,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发展,保障市场猪肉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