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散户为主的养猪模式加剧了“猪周期”的波动。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散户太过依赖行情来营利。行情好大赚一笔,行情差就苦苦支撑。但养猪从繁育到出栏有将近300天的时间,行情有严重的滞后性。绝大多数散户被存栏的猪吃掉积蓄,被迫离场。
“我国的集团化养猪达到20%,养猪业才趋于成熟,达到50%才算真正成熟。”冯永辉对记者表示,美国年出栏1亿头猪,只需要2万个生产单位,平均一个生产单位都在5000头以上。
规模化养殖集团的优势是什么?张诚表示,中国能繁母猪生产效率相关指数平均约18,而像温氏、牧原、正邦、天邦等大型养殖集团的水平在23左右,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5%左右。
4上市公司80亿“抄底”猪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6年2月以来,新希望[0.32% 资金 研报]、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天邦股份均发布定增方案,这些定增方案的总金额超过了80亿元。这些方案中,既有购买其他公司股权,以获得标的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使企业主业加厚者,也有投入全新的养殖项目。
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上市公司扩充产能的驱动力。温氏股份在定增方案中提到:“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中小养殖户正在逐渐退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但2014年出栏量占全国总量比例仅为2.04%,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赢众投首席农业分析师张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受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因素限制,大型集约化养殖猪场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将会有限;而“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模式能有效实现集团与养殖户间优势互补,能有效解决双方面临的土地资源限制以及养殖水平落后的问题,将是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至于本轮猪周期还有多久,张诚认为,大型企业扩展规模在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中小规模养殖户的补栏速度将会是2017年市场行情走势的关键影响因素。依现在的存栏情况,2016年的行情走势将会持续强劲至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