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荣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军就忧心忡忡。他说,人发高烧那是生病,猪价“发高烧”也不正常,最让他担心的是高利润背后潜藏的风险和危机。记得2011年那次猪价高峰时,养殖户也是欢呼雀跃,但随后出现的长时间市场低迷,却让养殖户亏得直掉眼泪。大赚之后是大赔,这几乎已成为养猪业的魔咒,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
姚军告诉记者,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现在生猪生产在恢复中逐步升温。他说,自己搞种猪繁育,站在生猪产业的上游,最能感觉到业内的变化。这次由市场供求变化引起的猪价“飞天”,根源就是之前养猪赔钱,养殖户大量减少能繁母猪,从而引发肥猪供应吃紧造成的。现在一些退市的养殖户已经开始再次养殖能繁母猪,重新回到养猪行业。而有一些养殖户虽然不搞自繁,却在积极地开展育肥猪补栏。他自己猪场的小猪仔,现在一头12.5公斤的已卖到950元,而且还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定。
姚军说,作为养殖户他真不希望赚什么暴利,不希望生猪售价一公斤达到二十元这样的高价,这样赚钱心里没底、不踏实。他觉得生猪售价一公斤能有十五六元就蛮可以,已经是高利润了。一头猪赚二三百元就是挺好的日子。
借势发力快升级“生猪产业要健康发展,不能寄希望于猪价奇高、供求失衡带来的高额回报,而是要依靠整个产业实实在在提高自身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有好的未来。”太谷县猪业协会秘书长吴吉智这样说。他认为,养殖户应该趁着当前猪市的好形势,借势发力练内功,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吴吉智的想法和省畜禽繁育工作站的专家不谋而合。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国内生猪行业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这是亟待弥补的“短板”。以美国为例,对方一头能繁母猪一次产仔二十头左右,而国内仅有十二三头,这样一年下来就差出了好大一块,使生产成本比人家高出很多。再有,人家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很高,出栏一头猪的费用要比国内低很多,所有这些都是国内养殖户应该补上的“功课”。
清徐县养殖大户杨利中现在很忙,一是忙着新建一个养殖场,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加紧老养殖场的管理升级,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老杨说,今后养猪挣不挣钱,不是只看行情,更看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谁能把这两项工作做好,谁就能赢得市场,谁就能笑得最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