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栏惜售的质疑
当前,业内大部分观点认为,立夏已过,气候因素将导致消费偏淡,5月份消费并不会有实质性提升,但由于仔猪存栏量偏低,供应量下降基本是大概率事件,猪价仍会持续上涨。“猪肉价格走势还将受供需影响,投放储备冻猪肉,可以缓解‘高价’,但难以根治‘供需’。”冯永辉表示,他曾分析,我国消费者每天的猪肉消费量在12万~15万吨左右,当前猪肉供给缺口在5%~10%之间,按照上限10%计算,猪肉缺口在1.2万~1.5万吨。10~15头猪,可以屠宰出1吨肉,即市场每日缺10万头猪。目前投放冷冻猪肉量相对较低,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预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对于有关部门向超市定向投放储备肉,平抑肉价的行动,刘通认为,不能将其视为“杯水车薪”。他认为政府此时出手,最大的意义在于,当前氛围对养殖业已产生误导,养殖户存在压栏惜售,将对日后自身造成重创。养殖户不应当将此时政府的动作,视为挑战。
那么,当前价格究竟有没有存在异常呢?
近期价格走势,猛一看,确实“不正常”——在3月份,各方分析认为4月份猪肉价格将降温。实则,4月上旬,猪肉价格确实出现了下降,但到4月下旬,猪肉价格再次“抬头”。
有养殖业人士表示,当前供需关系偏紧主要是因仔猪腹泻导致,去年12月份导致仔猪腹泻,“过完年价格没有往下掉也是这个原因”。
但去年12月底发病的小猪不应当影响到今年3、4月份——也因此,3月份市场普遍认为4月价格走低。
刘通认为,部分业内人士将之前冬季仔猪死亡影响放大,近期猪肉价格冲高也是因受到此类观点鼓动。
据他观察,肉价过低、养殖方亏损时,毛猪易出现病情;肉价高企时,养殖方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毛猪健康,病情出现几率则低。而2015年冬季与2016年春季肉价偏高,仔猪死亡的案例应该是低的。
对此,冯永辉表示,主要其中受到*情影响的还有部分育肥猪,因此,猪病的影响确实对猪价产生一定的支撑。猪价保持高位的同时,由于今年玉米、豆粕、麦麸等饲料价格不断走低,导致造肉成本大幅下降,因此很多养殖户延长了育肥周期、提高了出栏体重,也导致了出栏放慢,“当前造肉成本5元左右,只要生猪价格不低于9元,就会有很多养殖户选择养大猪。”
对于当前价格成因,以及养殖户压栏惜售心理坚挺的质疑,刘通拿出了两个数字。一个是“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同比下降10%左右”,另一个是他所统计的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数据——“4月份的日均上市量同比下降26.53%”。
刘通表示,正常情况下,两组数据应当同步,相差无几,但显然,市场上上市量减少幅度明显超过毛猪产能下降幅度。因此,刘通认为,若不是数据偏差,则是养殖户过度压栏导致。而造成养殖户压栏则与一些声音有关。
随着近年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各种新兴第三方应运而生,为养殖户出谋划策。但部分网络公司或集团,未能客观为养殖户分析市场,而是迎合雇主心态,过度放大利好消息。刘通举例道,“如4月中旬,出现一个主流观点——肉价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传导到养猪场,则演变为,肉价还有小幅上涨的空间。肉价随即‘小步快跑’。”
冯永辉认为,作为第三方,如果分析不能够客观,是一种失职行为,如同火上浇油。若不能及时告知养殖户是否补栏或抛售,养殖户将不能“顺市而为”,最终将给自己“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