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宰场到养殖户,一家独大问题多
3月份,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各方对于屠宰企业的话语权提出了“意见”。而此次,风水轮流转,彼时弱势的养殖方一家独大,屠宰企业此时则压力倍增,颇感无奈。
有屠宰厂近期对刘通“抱怨”话语权尽失。2015年,当屠宰量下降时,屠宰企业在对上游养猪人的生猪收购、和对下游消费者的销售环节皆有较强话语权。甚至曾出现过毛猪低价,白条肉涨价的盈利局面,几乎掌控了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权。
但从今年3月份开始,面对坚挺的毛猪价格,屠宰厂不仅在毛猪的收购过程中丢失了话语权,在白条肉销售的过程中也丢失了话语权。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完全被动,导致其利益受损。
冯永辉对于屠宰场窘境况概括道,“当前屠宰企业高价收猪,低价卖肉,亏。”
对此,刘通比较在意屠宰场“收猪难”这一现象。他认为,一方面,当前信息通畅,养殖户对毛猪定价相似,低价或因此难寻。但另一方面,养猪场在毛猪的销售中或已形成价格联盟,“每个地区的毛猪,几乎实现了统一价格,没有低价毛猪。”
据他介绍,在近期猪肉供应链中,养猪场处于空前的暴利状态,“养猪场每出栏1头毛猪,获利千元以上,现在1个月或者2个月的盈利就可以抵消此前1年的亏损。”反观屠宰厂,则进入亏损状态。
同样,当前没有话语权的销售商,也处于潜亏状态——销售商加价空间窄,消费者对高价有抵触情绪,销量亦下降。
显然,当前这猪市的“春天”,仅仅是养殖户的“春天”。现在,在养猪产业链中,养殖户的角色刚好和一年前屠宰企业的角色进行了互换。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在去年,当屠宰企业拥有定价权、一家独大时,另外两方也是一片惨淡,当时,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屠宰企业对价格的影响
“利益分配不均是一个老问题。”冯永辉对此表示,行业处于过渡期,养猪行业自身,甚至整个产业链都不成熟。利益分配、风险机制的弊病频频暴露——猪多,养殖方日子不好过;猪少,屠宰企业日子不好过。例如,去年是养殖户的“冬天”,今年是屠宰企业的“冬天”。
如此反复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行业境况,让人颇感无奈。但令人期待的是,《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近日由农业部印发了。
对于这份“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冯永辉表示,看到的不仅仅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扶持政策,还有政府“青山绿水”的决心,明确划分了生猪产业布局。他期待当前一些弊病,能够在“十三五”时期发展中得以解决。
实则,近年来,政府一直在鼓励规模化养猪替代传统散户养猪,部分企业的成功,为养猪人指了出路,但初起步的规模化也暴露了些许问题。
如刘通所质疑“收猪难”中的价格联盟行为。他认为,几年前,国家为通过规模养殖稳定猪肉供应所扶植的一批养殖企业,部分现或已成为价格上涨的“风向标”,“养殖场占尽利润,屠宰厂、经销商无获利余地。这是一条不可持续、不健康的供应链。”
对此,冯永辉也有担忧,政府调控的目的是防止暴涨暴跌,但若完全将小规模家庭养猪户挤出市场,也就意味着,当前完全自由、充分的市场竞争将逐渐过渡到优质企业竞争,甚至寡头竞争,届时将非常容易形成价格联盟,广大消费者利益或将受损。暴涨暴跌的问题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价格方面,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防止相关企业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