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析过:“一旦猪价进入周期性上涨期,其持续的时间和上涨的强度均是由一年前的母猪产能来决定的,等形成事实后,无论哪种调控政策都很难立刻缓解当时的局面。唯有耐心的等待高猪价、高盈利刺激母猪补栏,然后耐心的等待3、4个月后母猪体成熟配种,耐心的等待近4个月的妊娠期,再耐心的等待出生的小猪5、6个月以后长成出栏上市……至此,一年以后生猪的供应增加,猪价自然就会下跌。”
这种上涨和高位局面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马上解决的,在第18周的周报中我们曾分析:“当前调控政策的重心不应该在如何马上把猪价压下去,而是如何抑制住当前过热的补栏势头,否则,今年暴涨明年就可能是暴跌。”2007年、2011年猪价暴涨并创新高的时候,屠宰企业试探压价、政府投放储备肉、增加进口量……这些措施哪一次改变了基本面?最终还是靠养猪人在暴涨和暴利期过渡补栏,才从根源上缓解了生猪供应短缺的问题。而且由于暴利期的过渡补栏并未受到任何政策阻拦和预警提醒,最终都在暴涨创纪录的那年过后,下一个年度便产能大增,进入暴跌。
调控政策在原则上应是标本兼治,即防止过度上涨又防止过度下跌,预警也是提前发现、提前管理预期。当大量产能被淘汰后继而发生严重猪病这一“本”象确定后,猪价的大涨创新高这一“标”就基本已经注定了。此时最应做的是暴涨、暴利既成事实后,需要赶快及时的管理好补栏和产能增长,否则若补栏和产能增长再失控的话,就会逐渐形成第二年度暴跌这一“标”象的基“本”面了。届时就会出现,既没有防住2016年上涨,也没有防住2017年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