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统计,6月17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20.25元/公斤,较昨日下滑0.31元/公斤,下滑趋势加速,个别地区、局部区域甚至出现暴跌的局面。
关于此次猪价下滑的原因,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了,那就是屠企压价,和养殖户打“心理战”。事实上,从去年5月猪价上涨开始后,屠企就多次使用“压价”的招数,但都以失败告终,但为何却在这个“最缺猪”的时候成功压价呢?
“以前期积蓄一定量的牛猪为基础,以饲料价格短期内暴涨为导火索,以养猪人的“心理”为突破口,通过连续不断加大降价幅度引发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恐慌,最后形成恐慌抛售牛猪的趋势,陷入十面埋伏,各大屠宰企业已经开始合围!”搜猪网分析师冯永辉一言蔽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需决定价格,我们先分别从供需的角度分析当前猪市的变化。首先是供给端,具体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其一,由于养殖户压栏和“二次育肥”,导致市场上超重猪过多,这也就给屠企压价带来可乘之机。我们可以自己计算一下,一头超重猪300斤到350斤,而适重猪才220斤到250斤,这中间的差额将大大的抵消猪源不足带来的市场缺口,而屠企牢牢抓住这个市场“漏洞”不放,一层层地攻破养猪人的心理防线。
其二,市场在回暖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农业部的生猪存栏数据,5月份比4月份增长0.4%,已经达到37323万头,连续3个月出现上升。
其三,今年进口猪肉暴增,前4个月的进口量就已经达到41.9万吨,同比增长81.4%,来自各种渠道的消息显示,目前各个进口猪肉口岸都在加足马力,各个猪肉出口大国也是虎视眈眈。随着供需逐渐平衡,进口猪肉对国内猪价的影响也将更为明显。
其四,也不要忽视储备肉的影响,今年以来,辽宁、浙江、甘肃、陕西、北京、重庆等地都有投放储备肉,虽然其影响可能仅限于投放区域或者周边地区,但其对市场造成的舆论影响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在猪价敏感时期,往往成为屠企压价的有力武器。
再看需求端。端午过后,猪肉市场正式进入消费淡季,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在没有节日刺激、各个学校即将放假情况下,终端消费将越来越弱。市场需求弱,屠企自然就会减少屠宰量,并想方设法压低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