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规避“猪周期”?砖家说了,一是需求增长趋于稳定,可预测;二是供给主体集中化。看看,知道啥叫砖家了吧?啥话都被他说了,啥话又找不着落地点,这就叫砖家。
需求趋于稳定,谁能做到?欧盟能做到。澳大利亚能做到。人家举国实行配额养猪,50%以上的订单来自出口,养殖场规模保持在300头左右的家庭农场水平。来,你给咱泱泱大国13亿人口来个配额养猪试试?给咱预测一个稳定的需求增长试试?
供给主体集中化,这是咱的特色。类似温氏和牧原这样的规模,搁外国,想都不敢想!可是,中国的规模养猪企业到底是在对抗“猪周期”,还是在顺应“猪周期”大发其财?开头的财务数据已经告诉了我们全部。
说白了,规模大,只是享受“猪周期”福利的能力大,而不是平衡物价带头丰富群众的菜篮子的动力大。这就是企业,无关道德。
3
养猪,其实就是跟“猪周期”对抗的过程。在现阶段,谁要说靠技术养猪是这个行业的核心本领,核心本领自己都羞于答应。
养殖户的误判,造成某阶段产能暴增,相对过剩,猪价就会暴跌。赶上了,物以稀为贵,就大赚一把。猪价一涨,养殖户马上捂猪惜售,一边展示与收猪人腾挪躲闪之能事,一边又恐慌于不知何时就得抛售。
供需失衡,会导致游资介入,加剧市场波动。有时候,我们反倒要感谢养猪行业的特殊,阻挠了许多外行人的投机行为。
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周期。整个中国经济基本上以4~5年一次周期。吾做过10年房地产记者,深知,房价一般3年一个周期。现有的开发商,无不是在宏观紧缩时大规模买地,在经济相对宽松时大量卖楼,赚得很多库存,足以抵抗下一波熊市。
宏观的经济周期、产业周期、企业的发展周期,做企业的人,日夜都在跟这三大周期对抗。
在此之前,我们对周期的驾驭能力,始终都是赞誉的。做一个运用周期来赚钱的人,已经成为商业的最高境界。
所以,养猪人日夜跟“猪周期”对抗,是大道,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