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市场适重猪源供应压力减轻,且二育抄底入场等迹象增加,过剩压力的缓解为猪价提供了企稳反弹的动力。
二育进场叠加压栏惜售,近期猪价企稳
光大期货分析,随着气温下降,部分屠企收购大猪占比提升,肥标价差小幅度走阔。此外养殖户对冬至腌腊行情乐观,猪价跌至成本线后养殖端出现压栏惜售、二育火热的情况,各地猪企报价企稳,盘面空头明显减仓。后续需重点关注二育情绪及肥标价差对市场标猪价格产生的影响。
国投期货分析,生猪现货周末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有二育进场托底。肥标价差近期呈现扩大趋势,继续关注二育动作。仔猪价格持续下滑,目前7公斤断奶仔猪报价较成本亏损百元每头左右,预计母猪存栏去化加速。期现货走势背离,盘面进一步下挫,并伴随增仓,全部合约均创新低。当前生猪现货价格已经进入历史猪周期的底部区间,不过从产能周期来看,中期生猪出栏量仍处在持续增加过程中,预计中期生猪价格难以摆脱低位,历史上猪周期底部通常呈现双底特征。出栏体重也尚未见底。盘面维持弱势。
南华期货分析,北方市场整体猪价大稳小动,受肥标价差以及部分区域有二育补栏支撑,散户惜售压栏情绪增强;而屠企有利润支撑,宰量高位维持,综合因素影响下,猪价上下窄调。后续需重点关注二育情绪及肥标价差对市场标猪价格产生影响。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局部小降。部分地区二次有肥保持补栏状态,截留部分市场猪源再加上部分地区大猪消费走货稍有好转,对猪价形成一定托底作用,猪价稳定为主。
标肥价差异常波动,二育集中入场
我的钢铁农产品网此前分析提到,双节过后,东北、江西、浙江等地的二次育肥(下称“二育”)主体正集中入场抢猪,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二育群体也陆续跟进;而头部养殖企业却同步启动降重出栏,部分企业强制要求单猪降重1-2公斤,还叠加超量销售计划,带动猪价持续偏弱运行,背后正是市场对供需格局的深度分歧与博弈。
标肥价差的异常波动,成为点燃二育入场热情的核心导火索。据钢联数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全国标猪价格跌至10.83元/公斤,而150公斤肥猪均价维持在11.58元/公斤,标肥价差倒挂幅度扩大至-0.75元/公斤,较节前增幅达87.5%。这一结构性价差的形成,源于节后标猪价格跌幅显著大于肥猪,叠加市场大猪出栏量减少带来的供给支撑,其中东北区域表现最为突出,标肥价差从节前的基本持平快速拉大至-0.65元/公斤。
二育群体的集中入场,本质是对市场机会的精准捕捉,其逻辑支撑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二育群体普遍认为后续下跌空间有限,此时入场抄底的风险收益比显著提升。当前标猪价格已低于多数养殖主体的现金流成本线(9月头部企业完全成本为11.6元/公斤,散户成本更高),从区域分布看,东北、江西、广西等价差扩大明显的地区率先启动补栏,印证了价格洼地对投机性需求的吸引力。
其二,栏位资源闲置催生补栏动力。经历前期国庆中秋双节的集中出栏后,散户及专业二育群体的大猪空栏率处于高位,资金与栏位的闲置状态使其存在强烈的补栏意愿。而标肥价差的持续扩大,让市场对后续肥猪溢价形成稳定预期,进一步强化了补栏决心。
其三,季节性需求预期提供信心支撑。随着冷空气逐步席卷南方,终端对肥猪的需求将进入季节性回升通道,腌腊、灌肠等传统消费场景的启动,有望进一步拉大标肥价差。二育群体正是瞄准这一季节性窗口,试图通过“短期育肥+价差套利”实现盈利。
“二育”对未来猪价走势影响或有限
那么,二育是否会影响接下来的猪价走势呢?
瑞达期货研究员张昕认为,二育入场持续性存疑是当前市场关键变量。虽然上旬二育补栏曾支撑现货企稳,但近期入场节奏已显放缓迹象。考虑到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水平,且规模场出栏计划完成压力较大,预计短期猪价仍将偏弱运行。
大地期货认为,当前库存压力还未有效缓解,短期二育、惜售带来的猪价反弹空间预计有限,供强需弱的主线格局延续。行业进入亏损状态,当下利润和政策角度来看去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驱动。上旬出栏进度稍显滞后,随后整体积极性增强,但体重端未见明显降幅,反映供给压力还待继续消化。需求温和复苏过程中,低价有少量分割入库,叠加国储订单支撑,宰量小幅微增。猪价连续下探,各环节养殖利润普遍进入亏损状态,理论上会促进行业去产,一定程度利好远期。低价南北区域补栏积极性都有增强,且经过前期存栏消化有一定惜售扛价心理。
中信期货认为,二育情绪起伏波动,参与量目前有限,生猪供应基数依旧较高,猪价低位区间运行。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产能尚在高位波动,且从新生仔猪数量看,周期仍将受供应压制。长期,“反内卷”政策下,农业农村部持续引导养殖企业“降重+减产”,若四季度去产能逐步落实,2026年下半年供应压力有望减轻。需求方面,国庆过后,屠宰量快速下降,消费进入淡季。从上游母猪、仔猪产能兑现节奏来看,四季度生猪供应充裕,猪周期仍在下行。
二育进场叠加压栏惜售,近期猪价企稳
光大期货分析,随着气温下降,部分屠企收购大猪占比提升,肥标价差小幅度走阔。此外养殖户对冬至腌腊行情乐观,猪价跌至成本线后养殖端出现压栏惜售、二育火热的情况,各地猪企报价企稳,盘面空头明显减仓。后续需重点关注二育情绪及肥标价差对市场标猪价格产生的影响。
国投期货分析,生猪现货周末基本稳定,部分地区有二育进场托底。肥标价差近期呈现扩大趋势,继续关注二育动作。仔猪价格持续下滑,目前7公斤断奶仔猪报价较成本亏损百元每头左右,预计母猪存栏去化加速。期现货走势背离,盘面进一步下挫,并伴随增仓,全部合约均创新低。当前生猪现货价格已经进入历史猪周期的底部区间,不过从产能周期来看,中期生猪出栏量仍处在持续增加过程中,预计中期生猪价格难以摆脱低位,历史上猪周期底部通常呈现双底特征。出栏体重也尚未见底。盘面维持弱势。
南华期货分析,北方市场整体猪价大稳小动,受肥标价差以及部分区域有二育补栏支撑,散户惜售压栏情绪增强;而屠企有利润支撑,宰量高位维持,综合因素影响下,猪价上下窄调。后续需重点关注二育情绪及肥标价差对市场标猪价格产生影响。南方市场猪价整体稳定,局部小降。部分地区二次有肥保持补栏状态,截留部分市场猪源再加上部分地区大猪消费走货稍有好转,对猪价形成一定托底作用,猪价稳定为主。
标肥价差异常波动,二育集中入场
我的钢铁农产品网此前分析提到,双节过后,东北、江西、浙江等地的二次育肥(下称“二育”)主体正集中入场抢猪,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二育群体也陆续跟进;而头部养殖企业却同步启动降重出栏,部分企业强制要求单猪降重1-2公斤,还叠加超量销售计划,带动猪价持续偏弱运行,背后正是市场对供需格局的深度分歧与博弈。
标肥价差的异常波动,成为点燃二育入场热情的核心导火索。据钢联数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全国标猪价格跌至10.83元/公斤,而150公斤肥猪均价维持在11.58元/公斤,标肥价差倒挂幅度扩大至-0.75元/公斤,较节前增幅达87.5%。这一结构性价差的形成,源于节后标猪价格跌幅显著大于肥猪,叠加市场大猪出栏量减少带来的供给支撑,其中东北区域表现最为突出,标肥价差从节前的基本持平快速拉大至-0.65元/公斤。
二育群体的集中入场,本质是对市场机会的精准捕捉,其逻辑支撑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二育群体普遍认为后续下跌空间有限,此时入场抄底的风险收益比显著提升。当前标猪价格已低于多数养殖主体的现金流成本线(9月头部企业完全成本为11.6元/公斤,散户成本更高),从区域分布看,东北、江西、广西等价差扩大明显的地区率先启动补栏,印证了价格洼地对投机性需求的吸引力。
其二,栏位资源闲置催生补栏动力。经历前期国庆中秋双节的集中出栏后,散户及专业二育群体的大猪空栏率处于高位,资金与栏位的闲置状态使其存在强烈的补栏意愿。而标肥价差的持续扩大,让市场对后续肥猪溢价形成稳定预期,进一步强化了补栏决心。
其三,季节性需求预期提供信心支撑。随着冷空气逐步席卷南方,终端对肥猪的需求将进入季节性回升通道,腌腊、灌肠等传统消费场景的启动,有望进一步拉大标肥价差。二育群体正是瞄准这一季节性窗口,试图通过“短期育肥+价差套利”实现盈利。
“二育”对未来猪价走势影响或有限
那么,二育是否会影响接下来的猪价走势呢?
瑞达期货研究员张昕认为,二育入场持续性存疑是当前市场关键变量。虽然上旬二育补栏曾支撑现货企稳,但近期入场节奏已显放缓迹象。考虑到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水平,且规模场出栏计划完成压力较大,预计短期猪价仍将偏弱运行。
大地期货认为,当前库存压力还未有效缓解,短期二育、惜售带来的猪价反弹空间预计有限,供强需弱的主线格局延续。行业进入亏损状态,当下利润和政策角度来看去产具有一定理论上的驱动。上旬出栏进度稍显滞后,随后整体积极性增强,但体重端未见明显降幅,反映供给压力还待继续消化。需求温和复苏过程中,低价有少量分割入库,叠加国储订单支撑,宰量小幅微增。猪价连续下探,各环节养殖利润普遍进入亏损状态,理论上会促进行业去产,一定程度利好远期。低价南北区域补栏积极性都有增强,且经过前期存栏消化有一定惜售扛价心理。
中信期货认为,二育情绪起伏波动,参与量目前有限,生猪供应基数依旧较高,猪价低位区间运行。2025年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产能尚在高位波动,且从新生仔猪数量看,周期仍将受供应压制。长期,“反内卷”政策下,农业农村部持续引导养殖企业“降重+减产”,若四季度去产能逐步落实,2026年下半年供应压力有望减轻。需求方面,国庆过后,屠宰量快速下降,消费进入淡季。从上游母猪、仔猪产能兑现节奏来看,四季度生猪供应充裕,猪周期仍在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