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殖模式比较简单,就是购买仔猪,育肥出售。”相正雷说,这种模式虽然成本高了点,但却不用承担母猪育种和仔猪成活率的风险,“能够一心一意地育肥。”4年过去了,他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余头,发展到了如今的1000余头。历数四年来的经历,令相正雷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今年的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波动较大,赚钱的机会稍纵即逝。”
8月上旬,生猪价格为每斤7元多,相正雷觉得猪价较低,不宜出栏。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到了9月中旬,生猪价格一路涨到了每斤9元。“当时,我共有300头可以出栏的猪,瞅准时机,我出售了200头。”到了9月底,生猪价格又涨到了每斤9.7元,“我又把剩下的100多头卖掉了。”而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猪价又猛跌到每斤7.3元。“好险。相比9.7元来说,一头200斤的猪要少赚480元。”相正雷说,“我的生猪养殖成本是每斤5.5元左右,猪价每斤7.3元看似赚钱,但如果加上人工和水电成本就难说了。”
之后,相正雷又开始着手补栏,以每斤近20元的价格购进200头仔猪。“我也不敢买太多,当时猪价降下来了,但仔猪价格却并不低,我必须学会自己控制风险。”
说到控制风险,就不得不说与生猪养殖利益息息相关的玉米价格。相正雷饲喂生猪用的饲料全部是玉米加预混料自行配置的。8月上旬,玉米价格在每斤1.2元左右。这个价格与往年没有多大差别。而到了10月下旬,玉米价格仅为每斤0.76元,当时,相正雷购买了几万斤玉米放进了仓库,而眼下,玉米价格又涨到了每斤0.98元。
面对猪价和玉米价格的不断变动,相正雷说,生猪养殖就是这样,得用三双眼睛去观察,一双眼睛盯猪价,一双眼睛盯玉米价格,还有一双眼睛盯着栏中的猪,防止它们再“添乱”。
“猪价高的时候,肯定是赚钱的。猪价低的时候,精打细算至少能保本。”这是相正雷多年养猪的体会。而说起未来的打算,他说,“还是保持现有规模吧。规模大,可能会赚大钱,但风险也会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