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观察,能繁母猪缩减的部分主要出自散户退出以及部分中大型猪场的减产。有分析人士认为,产能的恢复或许比预测的要快,因为主流的大型农牧企业在陆续布局“公司+农户(基地或家庭农场)”的养猪模式,抢占散户退出的市场空间。在资源优势的刺激下,产能也许可以比较快上升,并将比之前的存栏结构更稳定。
不过,在2016年上半年或前三季度这段时间内,生猪供应量较少的现实不会变更,因此养殖户可以期待不差于目前的生猪行情。原料价格较低,猪饲料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也存在成为常态的可能性,因此,养殖户的盈利水平可以得到保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进口肉开始推开中国的大门,一方面能刺激中国生猪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跟进口肉竞争,但在近几年内仍能对行情造成冲击。
据海关统计,2015年1-10月,中国进口猪肉59.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0%,进口平均价为12.3元/公斤,相比同期国内22.8元/公斤的均价,巨大的成本差异让国内的生猪业“压力山大”。相比本土猪肉产量,59.9万吨微不足道,约为国产猪肉总量的1%左右,主要影响在心理层面,增加了食品企业的议价筹码。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获利,中国食品企业在成本上考量自然优先考虑进口肉,加上其他生猪主产国以WTO为名给中国的猪肉进口施压,叠加起来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的猪肉进口量仍将走上升路线,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三年内进口猪肉可能会增加至300万吨,届时影响将不限于心理层面。在中外的生猪成本之战中,处于弱势的国产肉多少会在售价上有所妥协。
另外,2015年8月份,郑州和漯河口岸通过审核,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首批肉类进口指定口岸,年吞吐能力达到40万吨。包括双汇在内,河南境内有47家企业拥有肉类进口权,意味着内陆地区能够直接通过该口岸进口国外的廉价猪肉。进一步从渠道上打通了进口肉入境的关节。
在进口肉的数量和渠道双重压力下,2016年的中国生猪业仍需要重点关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养殖结构也将进一步调节,较高效率的集团和家庭农场模式将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