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因
猪价上涨带有恢复性
“前几年亏损太大。”谈起前几年的惨淡,大埔县养殖户老郭泛起一丝苦涩,现在价格是10元/斤以上,去年这个时候只有5元左右。
幸福来得不突然。行业人士分析,这是“猪周期”。近年来,在肉价上涨的时期,不少养殖户会增加喂养量,导致供给大幅增长,对肉价形成打压,于是养殖户又减少喂养量,供给随之减少,于是又出现肉价上涨,新的周期开始。
由于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常出现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前几年,一边是补栏扩产,一边是高产能下猪价的狂跌,让行业陷入低迷期。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梅州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下的小型规模养殖场出栏量由2.2万头增加到8.9万头,增长超过300%。年出栏生猪在1000—3000头的中型规模养殖场出栏量也从12.4万头增加到27.4万头,增长1.2倍。
唐亚东告诉记者,如果说2012年、2013年是保本,2014年就严重亏损。2014年、2015年的春节是消费高峰期,但猪价不涨反跌,造成大批中小养殖场及散养户退市。有养猪户坦言,前几年基本每卖一头猪,还要倒亏100元。
“本轮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长时间价格低迷。”唐亚东认为,2015年的价格有所上涨,但去年下半年活猪价格曾出现3个月的阶段性回落,拉长养猪户的观望期,导致补栏积极性不高,所以2016年价格持续上涨。
2014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执行、去年新环保法施行、梅州市出台《梅州市2015—2017年养猪业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惩治力度加大,养猪行业优胜劣汰再洗牌。小、散、乱的猪场关停,又造成一部分去产能。
10年间,在生猪价格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后,养猪户补栏更谨慎。在经历了长期低迷后,大多养殖户资金链紧张,也没有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补栏,因此生猪存栏量不会快速增加,猪肉价格还保持一段时间的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