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是时下颇为风行的一句“名言”,不无戏谑,虽然信奉者大不乏人。玩笑成真,而今猪果然飞上天了:农业部的最新监测数据说,3月的第三周,全国猪肉零售价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
猪价“暴涨暴跌”之现象,“猪周期”之说似乎不无道理,毕竟,过去三年中猪肉价格一直低迷,母猪和生猪养殖量因之而减少是很自然的。然而,与一位养殖户的对话让本人突然明白,此轮猪肉价格的上涨,并不完全是市场行为。没有疑问,“猪周期”说得是市场行为,农民看着市价行事,肉价上涨增加供应,肉价下跌则减少养殖。
然而,几天前,本人访问本地一位养殖户,行将收尾时随口问道:价格这么好是不是准备扩大生产规模了?他回答:没有。我感到奇怪,追问道:为什么?他答道:如果被环保部门知道了要罚款的,罚得很厉害。这地方不少养殖场因为环保不达标去年被关掉了。
这就是答案所在。猪肉价格上涨,在市场需求平稳之际(春节过后是消费淡季),当然是因为供应不足引起的。但这供应不足,所谓“猪周期”之市场因素只是一个方面,不容忽视甚至远为重要的,源自于行政干预:出于环保的要求,大量的养猪场被拆除和关掉了,留存的养殖场眼见着市场看好却欲补栏而不能。
这部被称之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由1989年的旧环保法修改而来,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与畜禽养殖有关的,是提出了对养殖场、养殖小区的选址、建设和管理,以及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置的环保要求。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浙江、福建以及重庆等地均设立禁养区和限养区。有报道说,重庆涪陵区生猪养殖户由于猪场被拆退出产业的近50%,浙江部分地区退出养殖户规模也达到30%。本人为此曾向一位行内之士求证,对方坦言,各地对养猪场的拆迁关停力度确实非常大。
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地方在次第跟进。譬如说,辽宁提出,今年年底前要完成全省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2017年底前要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河南也已明确,今年将调整畜禽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列出禁养区需关停或搬迁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清单。2017年底前,全部关闭和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