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干预行动应谨慎
主持人:从2009年以来,农业部持续实施了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工作,每月定期发布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成为研判形势和引导生产的权威数据。国家调控生猪价格的手段有哪些?
马有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规定,以猪粮比价为核心预警指标,分别设立绿色、蓝色、黄色和红色预警区间,表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价格波动,并采取信息预警、冻肉收储或者抛储、加强进出口管理等措施。
《预案》自2009年发布以来,结合实践,几经修改,2015年10月最新发布的《预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扩大了绿色预警区间的范围和减少调控措施,更加注重信息公开和预警服务,减少对市场的短期直接干预,更加尊重市场,提高对市场波动的容忍度,发挥市场自发调节和修正的作用。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和滞后性,实施调控的难度大、要求高,既需要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需要高效的响应机制保障,哪个环节失灵都容易导致调控失效,放大波动效应。
今年2月份,生猪存栏比前4年同期平均水平低13.9%,能繁母猪存栏比前4年同期平均水平低19.7%,同比均连续下降30个月以上,给市场的信号是猪少了,养殖场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适时补栏。3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9%,能繁母猪环比持平,信号也很明确,产能调减见底,补栏开始增加,同时也提示养殖场户要理性补栏、适时出栏,防止价格下跌风险。
王珺: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行业内部,包括生猪养殖的周期性以及养殖户对于价格信号的反应和市场预期,另一方面来自于行业外部,这包括生猪的疫病、食品安全事件、全社会的价格波动以及国际生猪市场的波动等。当生猪产业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时,在行业内部机制的作用下,生猪产业可能会产生持续的波动,而不能迅速恢复至供求平衡的状态。
理论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量来缩小供求之间的缺口。一般来说,价格较高时,政府可以通过投放储备肉,鼓励进口等方式即时地增加市场供给,适当让价格回落,在价格过低时,可采取政府采购,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以免出现产能的过渡削减,造成未来供给短缺。但在现实中,政府针对市场波动的直接干预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会增加财政负担,二是干预手段难以充分发挥效果,比如储备冻肉受到储备能力和储备时间的限制,操作的弹性较小。三是政府难以判断生猪价格上涨是结构调整后出现的趋势性上涨还是短期的波动。四是干预的时机不对也可能会加剧波动。因此政府采取直接干预行动时应谨慎,同时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到促进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上,比如加强统计监测,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促进产业组织的完善以及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