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生猪产业化发展
主持人: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怎样帮助养殖户正确认识市场走势,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进而防止猪肉价格暴涨暴跌?
马有祥:缓解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是一件需要扎实打基础、练内功的事,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抓以下几件事:
一是强化信息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监测方案,扩大监测范围,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及时发布生产动态和预警信息,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已连续6年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国家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657个;支持养殖场(小区)改造升级,成为市场供应主力。
三是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指导服务。这几年效果明显,今年生猪疫情稳定,为后期生猪产能恢复奠定了基础,也为保证市场供应增强了信心。
四是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农业部日前发布实施《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导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大对生猪粪便收集、运输和综合利用等扶持。同时,支持生猪产业化发展。
王珺:大范围的生猪疫病爆发、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影响较大的环境风险事件等生猪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可能引发生猪市场的剧烈波动。提升我国生猪产业的生产水平,包括疫病防控技术、育种和生产管理水平、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避免以上重大事件的冲击,从而减小猪肉价格波动的幅度。另据国外的经验,向下游延伸生猪的产业链并增加中高端猪肉产品的供给比重,也有利于平抑生猪价格波动。
朱增勇:首先要完善市场分析预警体系。虽然国内不缺少统计数据,但是“数出多门”,生猪市场价格分析预警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帮助养殖户正确认识市场走势,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其次要注意应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历次生猪价格上涨、市场行情看好时,众多企业往往会扩大规模或者跨行进入生猪养殖,政府出台补贴政策,猪价快速回落;但当猪价下跌时,却缺乏相应的养殖户稳定经营措施。因此,应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风险管理、规模化标准化扶持以及种畜研发,促进生产稳定。
另外,进口贸易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猪肉和猪杂碎进口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尤其是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在我国生猪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国际竞争力较弱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猪肉及相关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避免进口低价猪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