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011年猪价暴涨并创新高的时候,屠宰企业试探压价、政府投放储备肉、增加进口量……这些措施哪一次改变了基本面?最终还是靠养猪人在暴涨和暴利期过渡补栏,才从根源上缓解了生猪供应短缺的问题。而且由于暴利期的过渡补栏并未受到任何政策阻拦和预警提醒,最终都在暴涨创纪录的那年过后,下一个年度便产能大增,进入暴跌。调控政策在原则上应是标本兼治,即防止过度上涨又防止过度下跌,预警也是提前发现、提前管理预期。当大量产能被淘汰后继而发生严重猪病这一“本”象确定后,猪价的大涨创新高这一“标”就基本已经注定了。此时最应做的是暴涨、暴利既成事实后,需要赶快及时的管理好补栏和产能增长,否则若补栏和产能增长再失控的话,就会逐渐形成第二年度暴跌这一“标”象的基“本”面了。届时就会出现,既没有防住2016年上涨,也没有防住2017年暴跌。
因此,当务之急不是怎么想办法把高猪价的“标”给治好,而是如何能够抑制当前疯狂补栏母猪的现象,否则,我们明年还得去治暴跌这个“标”。追着猪周期是永远追不上的,唯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先治本、防未病”才是上策。3产能过剩或在2018年重现从2003年开始,涵盖了一个涨跌周期的完整猪周期时间分别是3年、4年、5年,明显看出从2013年持续到2015年的3年亏损期,已经使猪周期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周期变化的原因之一,即在于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兴起,巨量资本足以抵抗一段时间的亏损,将去产能进程延迟,进而也拉长了亏损期。
业内专家指出“在当前生猪疯狂补栏的趋势下,产能过剩的局面或将在2018年集中出现,导致生猪进入亏损期,2019年或将出现深度亏损。”规模化猪场有能力“硬抗”亏损规模化猪场在国内的兴起,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生猪从养殖到市场整条产业链上的生态系统。根据农业部对生猪规模养殖的定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被称为规模化养殖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出栏占比44%。2004年以来,生猪价格经历了3次明显波动。在最近一轮波动周期,价格下行阶段累计下跌44%;价格上行阶段,截至2016年3月已上涨70%。冯永辉说,“现在进入了2003年以来的第四轮猪周期上涨区间,前一轮猪周期与此前两轮相比,最大的不同便在于它持续了近3年的猪价低谷期,也就是深度亏损期。”
在冯永辉看来,拉长猪价低谷期的原因在于规模化猪场的兴起,雄厚资本带来更强的“抵抗力”,由此也缺乏主动去产能的动力,在漫长的猪价低谷中总期待其他人去产能,从而让自己可以享受猪价回暖的红利。而另一方面,生猪养殖行业里超过一半的散户,又成了具有如此大起大落特点的中国“猪周期”的原因。分析未来中国生猪市场,博青生物总经理黄少军认为,散养户的淘汰是很快的,将来一定是寡头主导市场的格局。产能过剩或在2018年重现伴随猪价高飞的,便是养殖户们的大量补栏。“去年这时候,一头仔猪价格是200元,现在一头仔猪超过了1000块钱,而仔猪的成本是300元,卖一头仔猪就能赚七八百。”
王国斌说,“在疯狂‘追小猪’的氛围下,仔猪价格翻了数倍,然而依然挡不住疯狂补栏者的热情。”“从仔猪养殖到可以屠宰,需要5个月的时间。”一位宁夏生猪养殖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超过1000元的仔猪,育肥后需要起码卖到一斤9.5元的价格才可以保本,也就是说,现在疯狂补栏的人,赌的是5个月后也就是10月份猪价还能维持在9元~10元的高位。”
一位来自河北的养殖户称,“我们精确测算了成本和价格,按照一头猪养到300斤出栏计算,仔猪价格1000元,养殖成本1000元,那么即使在10月份猪价跌到8元,我们还是有几百元的利润空间。”冯永辉判断认为,“2017年的生猪价格或出现全年下行,2018年将出现产能过剩带来的亏损。如果去产能力度不够,深度亏损则可能在2019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