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祥介绍,产能恢复较快,市场供应充足,后期继续上涨的动力有所削弱。目前已出现补栏过热现象,希望养殖场户理性补栏顺市出栏。
当然需求的季节性窗口已经打开,“据对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定点监测,每年6-8月为猪肉消费淡季,生猪屠宰量均有所下降。”
而央广网在《国内生猪补栏过热 农业部提示养殖户理性补栏》的报道中指出:在山东淄博,仔猪养殖场负责人张秀荣忙的不可开交,受生猪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涨,而在洛阳市 某村,全村有几十户都在发展仔猪养殖,由于母猪脱销,他们利用自家的肉猪配种。但与此同时,补栏过热、价格大起之后转向大落的隐患逐步增加。
长期:规划已经发布
在4月份,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和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猪生产保持稳定略增,猪肉保持基本自给,规模比重稳步提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生猪出栏率、母猪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马有祥解读,规划主要从生产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实现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
具体涉及:规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规划从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大政策扶持等多方面支持规模养殖发展。
同时推动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降低生猪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收益。
分析师认为,中国人的饮食一直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过去三十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猪肉消费持续增加,饮食结构短时期的变化从健康角度看,利弊都存在,现在看来,猪肉是吃多了一些。
本轮价格上涨,某种意义上也促使消费者对猪肉消费有一个重新的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