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到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标准,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且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根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2015年仅10个省份的环保禁养政策就影响生猪出栏量2000多万头,约占全国出栏总量的2.8%,如果包含其它省份,这一比例会更高。根据媒体的报道,仅2015年下半年福建禁养区撤除猪场就达1.3万家;浙江有些地区30%养殖户因环保政策退出;重庆涪陵区50%生猪饲养户退出。所以考虑到养殖利润不断攀升,环保禁养是15年以来生猪、母猪存栏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2.3.结构变化:转型拖累供给
近两年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以及环保政策的收紧,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的转变速度加快。最近几年,受农民工收入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年出栏数低于50头的散户一直在减少,而13年来由于政策趋严,出栏数低于100头的猪场也缩减明显,同时规模化养猪场数量稳中有升。
近两年国家政策推进规模化养殖的力度加快,例如《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建议》明确提出,南方水网地区2020 年前500 头以上出栏规模的养猪场要达到70%。同时环保政策收紧也导致不符条件的养猪户被迫退出市场,15年约有500万养猪户退出市场,其中主要是中小规模散养户,规模化养猪场(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生猪出栏数占比达44%,比12年增长5%。农业部在《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预计,这一比例到2020年将达52%。
从散养向规模化过渡期间,生猪供给阶段性下降。散养户大规模快速退出,在短时间内大大减少了母猪和生猪供给。而规模化养猪场增长速度较慢,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短缺,这一方面是因为养猪场用地审批和环保要求都更为严格,另一方面是因为规模化养猪对养猪户的原始资本和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在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生猪和母猪存栏均出现阶段性下降。如果我们用猪肉产量加上净进口量来估计总供给,年度猪肉供给从2014年底的5718万吨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481万吨(连续4个季度加总)。
3.未来猪价走势如何?
3.1.大周期:猪价处于高位,下行可能增大
首先,猪肉的消费需求较为平稳,所以需求端一般并不会成为主导长期猪价走势的主因。我国猪肉消费在肉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15年猪肉消费量是鸡肉消费量的4倍,是牛肉消费量的7.6倍。再加上人们饮食偏好短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牛肉和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由于居民对猪肉的消费弹性较低,猪价走势主要受到供给端因素的影响。例如2011-2014年间,猪肉供给大幅增加,导致猪价大降;而2015年猪肉供给收缩,猪价又大幅回升。考虑到经济低迷、货币中性等因素,预计未来猪肉消费需求依然会保持平稳,并不会成为价格上升的主要动力。
其次,主动和被动去产能压力减小,长期看生猪和母猪存栏回升可能较大。从主动去产能的角度看,当前养猪利润处于历史最高点,养殖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这将是未来生猪和母猪存栏回升最重要的动力。从被动去产能的角度看,“水十条”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在2016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的关停和搬迁工作,而且部分省市已经完成这一目标,考虑到养殖户对环保政策有更长的反应时间,预计未来环保对生猪数量的压力会得到更好的对冲。从存栏数据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能繁母猪存栏数在经历了连续30个月的下跌后,自16年3月起开始保持基本稳定,预示产能或已处于筑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