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在接收中国三农发布记者采访时指出
未来猪价走势逐渐向好
当前,国内生猪产业从供给来看,一般下半年整个生猪的供给将呈季节性增长的特点,尤其第四季度一般是全年生猪出栏以及猪肉消费的高峰期。11月份以后,南方地区开始腌腊,一定程度上会提振猪肉的消费。所以,9月份以后商品猪的整个供给还会季节性增长,目前来说这个基本面是确定的。从消费来看,消费是影响猪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8月底、9月初,学校已经开学,消费也会季节性增长。从后期来看,9月份以后,整体的猪肉消费会季节性增长,同时也有国庆节、中秋节以及腌腊等消费习惯提振猪肉消费,节日效应通常能够带动餐饮消费、家庭采购及加工需求增长。节日之前商家有备货需求,屠宰企业、批发市场及零售商通常会提前备货,短期采购需求上升,双节期间肉类消费需求较平日明显增加。
总体来说,第四季度猪价有处于成本线以上但是窄幅震荡的特征。未来猪价走势会相对逐渐地向好。
生猪产能调控的目的是什么?
猪价的企稳离不开生猪产能的调控。生猪产能调控的目的是促进后期猪价在合理的空间波动,同时保障猪肉供给充裕,让消费者能够实现猪肉消费自由。在避免猪价大涨大跌、整体保障稳定的同时,还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养殖场户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
此外,为稳定市场预期,在8月25日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后,不到1个月时间,9月19日国家再次启动1.5万吨的中央冻猪肉收储工作,本次收储规模较上次有所增加,凸显了国家托市决心。历史经验表明,收储政策为市场注入信心,向社会传递政府稳价的明确信号,有助于稳定养殖端情绪,减少恐慌性出栏,有助于对猪价形成支撑。
生猪龙头企业发挥产能调节带头作用
很多生猪龙头企业对生猪出栏的体重、出栏的速度及出栏的价格都是有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引导作用。引导生猪龙头企业发挥产能调节的带头作用,对于合理、稳步地将能繁母猪从当前大概4042万头向下调减100万头左右,是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的。一些生猪龙头企业,比如河南的一些企业基于整体的调控目标,已经率先带头作出合理的调减。另外,比如广东、广西也发布了一些相应的促进产能合理调减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引导不同类型的养殖企业、养殖场户合理地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调整到政策调控的目标范围内。
怎样合理淘汰能繁母猪
合理淘汰能繁母猪是淘汰低效产能的能繁母猪。最近几年,我国能繁母猪的PSY(每头能繁母猪每年产的有效仔猪数)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有一些规模场已经达到28头左右,一般规模场的PSY在23-24头的水平。如果能繁母猪使用年限较长、PSY水平较低(即在20头以下),就应该及时淘汰。产能的调控更多的是对本养殖场及生猪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非要降低能繁母猪存栏。如果能繁母猪的效率比较高,已经能达到25头以上,那么这样的优质母猪肯定要保留。更多地是防止2026年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猪价处于低位的市场风险。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养殖场户应保持理性,避免因恐慌情绪而盲目抛售或过度压栏。合理安排出栏节奏,根据自身养殖情况和市场行情,顺势出栏。同时,加强疫病防控,注意控制养殖成本。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和市场供需变化,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及时淘汰低效产能母猪,降成本、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