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已连跌多月,外三元生猪均价跌至12.71元/公斤附近,养殖端陷入全面亏损。尽管政策调控不断加码,但产能过剩的阴影依然笼罩市场。
01当前猪价,跌势持续扩大
九月中旬以来,生猪市场延续探底走势。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从月初的13.53元/公斤跌至12.71元/公斤,累计跌幅近6%。
养殖盈利急剧恶化,自繁自养头均亏损已达24.44元,这是继盈利超16个月后行业再次陷入亏损。仔猪育肥亏损更为严重,头均亏损达到73.92元。
不仅生猪价格下跌,仔猪和母猪价格也持续走低。7公斤仔猪价格已跌至259元/头,二元母猪销售均价也降至1590元/头,均创下年内新低。
02供应压力,成为主要矛盾
当前猪价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能繁母猪存栏高达4080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4.6%。
按照生猪养殖周期计算,这批母猪产的仔猪正好在2025年9月前后出栏,导致市场供应明显过剩。9月份规模猪企计划出栏量达到1332万头,环比增加1.3%,同比增幅更高达17%。
社会面猪源也不甘示弱,前期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压栏增重,现在正值出栏高峰期。再加上猪场面临“小非”风险,生猪跨区流通不畅,中大猪向南调运难度增加,只能就地出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
03需求乏力,旺季不旺特征明显
与供应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端却未能提供有力支撑。月初开学季虽然短暂提振了屠宰场开工率,但由于内部需求承接不足,消费缺乏持续提振的动力。
截至目前,屠企开工率维持在31.8%左右,对猪源的承接能力明显不足。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抑制了鲜肉消费,导致白条走货不畅。
终端消费疲软,屠宰企业亏损严重,借势压价情绪浓厚。传统“金九银十”消费旺季今年并未出现,需求端对猪价的支撑力明显不足。
04政策加码,调控力度超预期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等多家龙头生猪养殖企业参会。
会议明确要求头部企业带头控制产能,包括调减能繁母猪、降低出栏量、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等。此次调控还配套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如严控关于生猪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减少刺激生猪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
这次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措施超过市场预期。政策要求头部25家养殖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各省再减100万头,合计调减200万头能繁母猪。
05产能去化,效果尚需时日
尽管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但产能去化效果兑现尚需时日。据市场推算,2025年规模场理论产能仍呈现环比上升态势。
产能调控顺利推进,实际兑现效果也要等到26年二季度后,后续也要持续观察产能调控的持续性。在供应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需求端也表现较弱。
由于成本端的不断下移,成本更低的规模养殖企业利润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去化节奏,同时较低的成本令猪价难寻支撑。
06未来走势,先抑后扬可能性大
基于当前市场供需及政策影响,2025年9-12月猪价走势很可能呈现“先抑后扬”特征。9-10月供应压力主导,猪价承压下行。
转机可能出现在10月之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将逐步减少,叠加反倾销政策(欧盟进口猪肉减少30%-50%)落地,预计可折算减少生猪供应约535万头。
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腌腊、年货备货)将拉动需求,预计猪肉消费增长5%以上。饲料成本回落(自繁自养成本降至1640.47元/头)也为养殖端提供了一定的抗价能力。
中信建投期货预计,短期供应压力会阶段性兑现,新生仔猪指引的供给压力可能在四季度集中呈现,猪价可能仍将维持震荡偏弱的局面,处于磨底阶段。
07止跌回春,关键在产能去化
生猪价格何时能够止跌企稳?中信建投期货表示,“变盘关键在于屠宰量指标能否出现下行,产能调控效果兑现可能要到2026年三季度才能逐步显现”。
本次的恐慌性抛售,可能需要经历一轮集中式的压力释放后才能再度企稳。但短期在节日需求的支撑下,屠企开工率有明显回升。
在目前调控产能的环境下,“未来关注的视角应当逐渐从商品猪转向母猪”。而仔猪的价格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对于母猪存栏变化的预期。
猪价正在经历周期性底部阶段,行业产能去化加速进行。预计年底猪价有望企稳回升,但反弹高度仍将受制于终端需求恢复程度和政策调控力度。
养殖户需要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控制成本,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转机可能出现在10月之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将逐步减少,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也将拉动需求。
市场普遍预计,到2026年下半年,随着产能调减效果显现,猪价有望迎来趋势性扭转,届时价格或回升至15-16元/公斤区间。
01当前猪价,跌势持续扩大
九月中旬以来,生猪市场延续探底走势。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从月初的13.53元/公斤跌至12.71元/公斤,累计跌幅近6%。
养殖盈利急剧恶化,自繁自养头均亏损已达24.44元,这是继盈利超16个月后行业再次陷入亏损。仔猪育肥亏损更为严重,头均亏损达到73.92元。
不仅生猪价格下跌,仔猪和母猪价格也持续走低。7公斤仔猪价格已跌至259元/头,二元母猪销售均价也降至1590元/头,均创下年内新低。
02供应压力,成为主要矛盾
当前猪价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能繁母猪存栏高达4080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4.6%。
按照生猪养殖周期计算,这批母猪产的仔猪正好在2025年9月前后出栏,导致市场供应明显过剩。9月份规模猪企计划出栏量达到1332万头,环比增加1.3%,同比增幅更高达17%。
社会面猪源也不甘示弱,前期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压栏增重,现在正值出栏高峰期。再加上猪场面临“小非”风险,生猪跨区流通不畅,中大猪向南调运难度增加,只能就地出售,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
03需求乏力,旺季不旺特征明显
与供应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端却未能提供有力支撑。月初开学季虽然短暂提振了屠宰场开工率,但由于内部需求承接不足,消费缺乏持续提振的动力。
截至目前,屠企开工率维持在31.8%左右,对猪源的承接能力明显不足。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抑制了鲜肉消费,导致白条走货不畅。
终端消费疲软,屠宰企业亏损严重,借势压价情绪浓厚。传统“金九银十”消费旺季今年并未出现,需求端对猪价的支撑力明显不足。
04政策加码,调控力度超预期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等多家龙头生猪养殖企业参会。
会议明确要求头部企业带头控制产能,包括调减能繁母猪、降低出栏量、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左右等。此次调控还配套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如严控关于生猪产能扩张的信贷投放、减少刺激生猪产能增长的各类补贴。
这次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调减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措施超过市场预期。政策要求头部25家养殖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减少能繁母猪100万头,各省再减100万头,合计调减200万头能繁母猪。
05产能去化,效果尚需时日
尽管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但产能去化效果兑现尚需时日。据市场推算,2025年规模场理论产能仍呈现环比上升态势。
产能调控顺利推进,实际兑现效果也要等到26年二季度后,后续也要持续观察产能调控的持续性。在供应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需求端也表现较弱。
由于成本端的不断下移,成本更低的规模养殖企业利润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去化节奏,同时较低的成本令猪价难寻支撑。
06未来走势,先抑后扬可能性大
基于当前市场供需及政策影响,2025年9-12月猪价走势很可能呈现“先抑后扬”特征。9-10月供应压力主导,猪价承压下行。
转机可能出现在10月之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将逐步减少,叠加反倾销政策(欧盟进口猪肉减少30%-50%)落地,预计可折算减少生猪供应约535万头。
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腌腊、年货备货)将拉动需求,预计猪肉消费增长5%以上。饲料成本回落(自繁自养成本降至1640.47元/头)也为养殖端提供了一定的抗价能力。
中信建投期货预计,短期供应压力会阶段性兑现,新生仔猪指引的供给压力可能在四季度集中呈现,猪价可能仍将维持震荡偏弱的局面,处于磨底阶段。
07止跌回春,关键在产能去化
生猪价格何时能够止跌企稳?中信建投期货表示,“变盘关键在于屠宰量指标能否出现下行,产能调控效果兑现可能要到2026年三季度才能逐步显现”。
本次的恐慌性抛售,可能需要经历一轮集中式的压力释放后才能再度企稳。但短期在节日需求的支撑下,屠企开工率有明显回升。
在目前调控产能的环境下,“未来关注的视角应当逐渐从商品猪转向母猪”。而仔猪的价格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对于母猪存栏变化的预期。
猪价正在经历周期性底部阶段,行业产能去化加速进行。预计年底猪价有望企稳回升,但反弹高度仍将受制于终端需求恢复程度和政策调控力度。
养殖户需要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控制成本,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转机可能出现在10月之后,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将逐步减少,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也将拉动需求。
市场普遍预计,到2026年下半年,随着产能调减效果显现,猪价有望迎来趋势性扭转,届时价格或回升至15-16元/公斤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