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企业“压价”将加剧市场博弈
冯永辉认为,当前母猪存栏量已开始回升,后期生猪价格下跌或难避免,但“猪周期”传导还需要一段时间,预计上半年生猪价格仍将保持坚挺。“短期内,生猪市场供需关系不会出现明显变化,生猪价格预计会延续上涨态势。但由于屠宰企业已经开始‘压价’,生猪价格涨势将有所放缓。”
“屠宰场‘压价’意愿确在增强。”3月24日,夏晨丰为记者介绍当日生猪价格走势时表示,虽然目前养殖户“挺价”心理较强,但屠宰企业收猪压力明显减弱,这也是近一周的情况。生猪价格降低导致出栏增加,这与屠宰企业“压价”导致生猪价格走低,两者互为因果。最初的源头,是屠宰企业根据市场情况报价时试探“压价”,若猪源不受影响,将继续压价。
刘通表示,“若是此前降价销售,那么,运到市场的白条猪就可完全销售出去,屠宰场将因此承担损失。”但屠宰场不愿如此,这便出现了“返场”,“毕竟‘返场’的损失小于降价销售。”
3月19日,部分屠宰企业放话“将会压价”,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国家将放出1万吨储备肉”的不实传闻。
“屠宰企业的‘压价’行为,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夏晨丰表示,养殖户特别是散户对这些消息颇为敏感。进入3月份以来,毛猪存栏量虽然不多,但单一体重却增加,甚至出现了购买中大型育肥猪的养殖户。但与此同时,信息也真假难辨,夹杂各种利益的观点随处可见,中小养殖户、散户难以掌握规模化养殖场那种层次的信息,因此往往难以做出判断。
“长久以来,屠宰企业都掌握着生猪的定价权。”夏晨丰表示,“但今年有了改变,长达30个月的母猪淘汰导致产能持续下降,3月份以来猪源紧缺使得定价权逐渐转向养殖户。”
刘通此前曾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屠宰企业存在垄断嫌疑。
对此,业内人士一方面呼吁国家确认是否存在垄断,若是认定了,就要加紧破除,另一方面,生猪养殖应当朝着规模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规模化养殖场面对‘压价’,能够凭借有效信息与屠宰企业展开博弈。”夏晨丰举例说,“3月24日,温氏股份的出栏价就上调了0.2元/公斤。”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表示,“当你只养殖100头猪的时候,一头猪赚100多元,一年只赚1万元。你外出务工一年至少三四万元。”所以,小规模养猪已经没有生存余地了,要向规模化迈进。大型农业企业已经开始涌现,现代农业一定要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并与市场紧密结合。
温氏股份之所以能在生猪价格上涨中正常获利,与库存丰厚不无关系。据业内人士介绍,对农户养殖,温氏股份提供饲料、疫苗及全程防疫支持,育肥阶段死亡率很低。同时,规模化条件下,温氏股份的养猪成本约5.7~5.8元/公斤;从仔猪摊分成本看,温氏股份比全国平均水平每头约低100元。